节气
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漫长实践和智慧结晶。
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。地球绕太阳一圈360度,每前进15度是一个节气,这样一年就有24个节气。
中国远古利用土圭guī实测日晷guǐ。节气在尧舜禹、夏朝就有探索且出现了两个,商朝有了四个,周朝发展到八个,秦汉确立为二十四个。
西汉史学家、司马迁之父、太史公司马谈,论六家要旨、六经要义,提到阴阳、四时、八位、十二度、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并记于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。汉武帝时天文学家落下闳、邓平、唐都等将节气编入《太初历》。最终在西汉完成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并流传至今。
二十四节气有“四立”“四小”“四大”“两分”“两至”“两露”“两雨”…周而复始,相互对应,妙趣横生……
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